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>新闻资讯>>学术园地
【迈联商学院·经典共读】第二期·第3讲
发布时间:2023-11-28 丨 阅读次数:369

【迈联商学院·经典共读】


第三讲:《道德经导读》第一章

原文回顾
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名,万物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
本章导读


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一章剩下的内容。

  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
这两句经文和上面的两句又有什么联系呢?上文我们谈到,人类为了认识大道、认识万物,我们为道及万物命名。人类为大道、万物命名最重要的,是“名”要最大限度地反映事物本体(常名)的性质、内在联系、运动规律及必然性,做到这点就叫“名当”、叫“名实相生,反相为情”。

那如何才能做到“名当”呢?这两句经文就是钥匙。

道看不见摸不着,故《道德经》描述道:“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”既然看不见摸不着,我们有如何识道体道呢?虽然道看不见摸不着,道又是可以被人的神识所认知的。

关于这一点,《道德经》、《庄子》、《管子》都有经典描述,后面我们还会反复谈到,这里只举一个例子。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”此言人类只有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,才能“观”道。注意,是“观”,不是看。看是用眼,“观”乃是用神识,用神看,用心看。

但人的神识经常为外界的声色、欲望及情绪所干扰,内心不安、不静,故而不能观道。神识不安内心不明,对道就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。故《道德经》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”故《庄子》曰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二曰五声乱耳,使耳不聪;三曰五臭熏鼻,困惾中颡;四曰五味噣口,使口厉爽;六曰趣舍滑心,使性飞扬”。

所以,只有在虚极静笃时,人才能观道,体道,才能看到万事万物背后的道,或者说规律,并为之名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“名当”,即人类的认识合于道(认识完全符合于规律)。这样的认识,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,才能避免失败,取得成功。

故曰: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

反过来讲,人类的感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往往是人类追求快乐的门径,是欲望的窗口。眼欲五色,耳欲五声,舌欲无味,鼻欲五臭,身欲趣舍。故而见色不见道,闻声不闻道,离道远矣!故《庄子》曰:“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”。因为,神识不当位,感官所识都只是现象界的东西,见识不过是识末而不识本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故曰: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所以老子说:“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”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《道德经》谈论任何问题,都是正面反面一起论述,更多的是从反面来论述,即“反者道之动”,后面还会有很多案例,这里不赘述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有与无,是大道的一体两面;有欲与无欲,是体道的及认识万物的两翼;“常道”与“道”、“常名”与“名”,是道及万物的本体与概念。

【您的观点呢?】请赐教,欢迎拍砖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END

原创供稿:袁顺伟(春讯商务项目部总监)

排  版:克相发

校  准:白 菊

 
我的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
地址:昆明北京路      电话:0871-66666      备案号: 备案号00000001
技术支持:云创网络  微商通  昆明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