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了人民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房住的物质基础问题,圣王还要解决人民的精神和思想问题,这样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。其方法便是:虚其心,弱其志。
这两句经文也是《道德经》最容易为世俗误读误解的地方。
对于不利于社会治理、人民安定的事物,圣王的方法手段是消灭或禁止、或物理隔离。同时,圣王要行教化之功,使人民心安志闲,能有效对抗外界的各种引诱,从而保持社会的安定。如何做呢?我们先讲虚其心。
上古观念认为,心是全身的主宰,是神识的住所,也是大道停留的地方,但如果心为嗜欲充塞,那大道将不会停留。《管子》曰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;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。心处其道,九窍循理;嗜欲充盈,目不见色,耳不闻声”,又曰:“虚其欲,神将入舍;扫除不洁,神乃留处”,又曰:“天曰虚,地曰静,乃不忒。洁其宫,开其门,去私毋言,神明若存”。天道的特点是虚,地道的特点是静,人只有法天则地,才能得道。故曰:虚其心。
那我们来讲一下何谓“虚”?
老子曰: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这两句经文非常重要,是道家修为之钥匙。我刚开始研究《道德经》时也不得其要,知道这很重要,但如何才能做到虚极静笃呢?直到学习《庄子人间世》的“心斋”之说才豁然开朗。《庄子》曰:“若一志。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,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虚也者,心斋也。”虚,就是做到心中无我,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成见、好恶、私欲,才能看到事物的本体、真相,神识大道。这就是虚而待物,就是《管子》所说的“舍己以物为法”;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。只有把自己、自己的欲望、情绪“损”得没有了,也就是达到了虚极静笃之状态,也就是无为状态、心斋的状态了。这就是道家系统中“虚”的含义。反过来,嗜欲充塞,情绪入心,就是实。嗜欲充塞,则目不见色,耳不闻声,神不识道,离道远矣!